永远活在百姓的心中 —— 再访田墘抗日合作军英烈遇难往事
汕尾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所有,转载如有侵权,烦请告知删除!
火巷口,当年合作军碟血街头的地方。
座落于红海湾田墘街道雷公埔的“抗日合作军英烈陵园”是一座革命陵墓,它那悲壮、惨烈的故事深深地烙印在当地老百姓心中。当记者再次来到这块英雄的红色土地时,当地的几位老前辈,有的乃是当时的见证者,他们都怀着缅怀之情,为之讲解、并带着记者到实地讲述当时惨烈的情境——
今年82岁的刘礼松是当年“红楼事件”的见证人之一。他和陈珠道、刘鑫、游赠、蔡彬等几位老人一起从英烈陵园到红楼、火巷、分巷、布街、秤钩地、新兴社寨门等当年激战、碟血街头的原址实地为记者讲解。刘礼松说,当年的他才六七岁。半夜被一阵阵激烈的枪声惊醒的他,一早跟着大人们来到出事的地方红楼看个究竟,只见遍地横尸、鲜血溅地、惨不忍睹,人们被吓得大气都不敢喘。待大家回过神来,都为年轻的合作军在红楼被日寇半夜偷袭、死伤惨重的不幸遭遇而伤心痛哭。随后,由在乡里享有名望的开明人士游子干和行医的蔡一阳、黄树榖和陈鑫祥等人牵头,发动组织村民清理现场、收敛烈士遗体等善后工作,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救护伤员、埋葬烈士遗骸。随即举行了公祭仪式。而每年一次的公祭活动除“文革”期间之外,一直沿续至今,已成为当地一个约定俗成、不可或缺的重大纪念日。
回顾往事,在当年群众自发进行的善后工作中,刘礼松的舅父彭龙就是参与者之一。当我们来到火巷口时,老刘指着巷口说,这里原有两个哨兵把守,却被那夜偷袭的日寇暗杀了,然后抛在左边的厕坑里。据其舅父彭龙说,他在帮忙清理现场时,厕坑里浸泡着两位战士遗体,刚开始人们不知所措,彭龙自告奋勇,捞起之后还为其冲洗干净。还有,当年的镇公所就火巷内,而该巷又通往红楼,强盗干掉哨兵后,长驱直入,血洗红楼、镇公所等地。可恶的日本鬼子,老人们说到此,咬牙切齿!
来到位于红楼后面的布街,老人们指着红楼二层的窗口说,当时被困在里面的合作军拼命突围,本想从窗口往外逃出,无奈敌人在外面架起机关枪不断扫射,死伤惨重。有的爬过相邻的天主教堂得以撤离,并与镇公所逃出的战士一起与敌军展开博斗。
另有一位80多岁的老前辈郑信注,他是解放战争时参加“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成员,主要协助地下党送情报、搞宣传等工作。红楼事件发生那年他10岁。当时在睡梦中被惊醒的他,误以为激烈的枪声是炮声,一大早想出去捡炮头,被母亲制止并告诉他外面出大事了,小孩子不要乱跑。随后,他却跟着舅父去了红楼。在火巷口,看到有一人伏地不动,且十分年轻。旁边的群众不知他是死是活,便有一人俯前探望,只见他微弱地说要喝水……。后来,证实这个受伤的年轻人就是刚从海丰中学毕业的学生黄海声,他和同学李寅一起被派往进驻在陆丰的抗日合作军驻地,协助他们搞抗日宣传等工作的进步青年。不幸的是黄海声后来转移回海丰养伤时,由于伤势过重,不久也牺牲了,年仅15岁,是他们当中最年轻的一位。而当时被困在红楼内的李寅在激战中寻不到黄海声,便从窗口爬过天主教堂,一出教堂门口却被日寇生擒了,后被押回汕尾,经过一段艰难辗转,最后李寅在广州做苦力时才寻得机会逃跑,脱离了魔掌。
当时,郑信注还见证了被抛在厕坑里的战士遗体。他说,他跟舅父一起走过火巷来到红楼,一进去就看到走廊左侧有一匹被打死的白色战马四脚朝天。再踏进大厅看到右侧还有一具战士的遗体未收敛,这样惨烈的场景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郑信注后来在给学生上革命教育课时,一说到这段历史总是十分动情。这么多年来,他为当地的中小学生上革命教育课近200场。
老人们回顾说,1941年农历8月29日,抗日救国合作军一个营(“国共合作抗日”时期,隶属第四战区65军158师472团)在营长朱金铭带领下,日夜行军从驻地陆丰赶赴遮浪半岛剿歼与日军狼狈为奸的海匪。对战中打死匪首陈铁,获胜后,傍晚回师驻军在田墘郊外的后策埔,却因半夜下起了大雨,合作军只好移往圩内的红楼休息(白沙中学旧址)。不料由于漏网海匪勾结在汕尾的日军,于第二天凌晨偷袭红楼,经过激烈的战斗,终因陷入困境、因寡不敌众,合作军牺牲了以营长为首的81位壮士!另有30多位被俘的押往汕尾,无一投降,多数壮烈牺牲!这就是抗日战争时期震惊南国的“红楼事件”。
“红楼事件”中富于传奇和悲壮色彩的还有那匹跟了营长朱金铭多年的白色战马。据说,合作军为了不打扰当地老百姓,当晚就在田墘南郊宿营,却因下大雨才转移到圩内红楼的。当战马随部队进入新兴社寨门时,它却不肯进去!似乎它早有预感,老人们说到此,不禁嘘唏。它也为国捐躯了,人们称它为义马,并在抗日合作军英烈陵墓的右侧,同样为它修建了一座墓,墓碑上刻有“义马”两个字。并筑有一个小亭,亭内摆放了一座石雕的马,配有《义马铭》石碑。可见人们有多重视,包括对这匹马也不例外!
我们一行人又来到埋葬在秤钩地的烈士墓遗址。老人们介绍说,81位烈士和那匹战马的遗体当年就分别被埋葬在这里。至1981年,再由陈鑫祥、杨多默和钟文琴等人牵头组织将安葬在秤钩埔的英骨迁移于雷公埔,造墓树碑。2005年,烈士墓地进行了第三次大规模的扩建重修,并命名为田墘抗日英烈陵园。该园方圆3万多平方米,耗资600多万元,凝聚了当地党政、群众和许多热心人士的汗水和心血,于2008年中旬建成了规模壮观的英烈陵园。
老人们说,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烈士殉难日)是最隆重的公祭日。而当年首次举行公祭时,曾有一副挽联准确而形象地对此次事件作了高度的概括:时在八一,死者八一,烈士卫国仙游去;剿匪而来,抗日而来,血染红楼恸地哀。
缅怀先烈,告慰英灵。红楼壮烈的革命故事,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里,口口相传,永远教育和激励着后来人!
汕尾翻译公司推荐阅读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