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财政”也能办“大文化” —— 市文广新局全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综述
汕尾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所有,转载如有侵权,烦请告知删除!
“小财政办大文化、小队伍干大事业,文化工作红红火火”。 2015年初,市长杨绪松到市文广新局调研时充分肯定了市文广新局的工作举措和取得的工作成效。
据了解,五年来,市文广新局获得省级以上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荣誉15个,2014年市文广新局被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被省政府评为第四届广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今年我市被省音协授予“广东省小提琴之乡”美誉。
2012年以来,市文广新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全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全市文广新工作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五年来,我市文广新工作呈现五大变化:
一是工作从排名靠后到前移进位转变。以前市文广新工作在全省排名很难靠前,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软件正版化等工作,起初拖了全省后腿。局新领导班子知耻而后勇,采取有力措施,按时完成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软件正版化工作后来居上,提前完成省的任务,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也顺利完成,得到省的肯定。省委办《每日汇报》先后两次刊登了我市“小财政”办“大文化”的做法和扶持发展稀有剧种的有效举措,《中国文化报》、《南方日报》等中央、省、市媒体先后报道了市文广新局的经验做法。
二是文化活动从单调乏味到大繁荣大发展转变。之前,群众普遍反映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未能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2012年以来,市文广新局通过整合资源,丰富形式和内容,着力打造广东省(汕尾)“马思聪杯”小提琴邀请赛、一年一届文化惠民活动周、一月一场“红海彩虹”广场群众文化活动、一年一次新年音乐会、一年一次春节文化系列活动、“一县一品”等6个文化惠民活动品牌。我市“欢乐广场·唱响汕尾”群众文化活动被省文化厅评为全省特色文化品牌。
三是文化基础设施从落后到全覆盖转变。我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设施建设欠账多。“十二五”期间,各县(市、区)需建文化站45个、文化室825个。近几年来,市文广新局攻坚克难,迎头赶上,全力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目前文化站、文化室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我市还提前一年完成718家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户户通”、“渔船通”。
四是工作从因循守旧到勇于开拓创新转变。市文广新局班子着力于开拓创新,实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行动、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打造行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建设行动、稀有剧种精品巡演行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民生工程升级行动、文化市场环境净化行动等六大文化惠民行动,文广新各项工作取得可喜成绩。从2013年到2015年,市文广新局连续三次在全省宣传文化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受到省的肯定和兄弟市的赞誉。
五是干部队伍从慢作为不作为到敢于担当作为转变。由于诸多原因,市文广新局干部队伍原进取精神不足,影响了工作成效。市文广新局深入开展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教育,激发干部工作热情,热爱工作、勤奋工作、勇于担当之风蔚然成风。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评价市文广新局领导班子成员“具有主动意识、干事意识,想干事、能干事,汕尾文广新局班子有新作为,文化工作有新面貌”。
2012年以来,市文广新局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注重抓统筹求突破,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探索实践一条具有汕尾特色的文化发展路子,推动文广新工作全面发展并取得新成绩。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十二五”期间,争取省文化厅支持我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各项专项资金达到8422.6万元,初步形成市、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覆盖目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室)、博物馆、纪念馆等场馆免费开放。文化惠民活动蓬勃开展。2012年以来,全市各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达到3000多场次,市级举办的各类文化惠民活动达180多场,惠及群众220多万人次,文化惠民活动蓬勃开展。
文艺创作繁荣发展。市文广新局鼓励和推动艺术创新,努力打造受市场欢迎的精品佳作。“十二五”期间,全市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艺精品。全市先后获得省级各类文艺奖项80多个,其中省“五个一工程”奖2个,金奖6个,银奖12个,铜奖27个,形成了艺术创作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
文化遗产保护扎实有效。文物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十二五”期间,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目前,全市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9处,市级23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基本完成,全市国有收藏单位登录文物3605件(套)共9243件。各级政府投入资金990万元,对一批濒危文保单位进行修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稳步开展。全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项,省级28项,市级5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0人,省级31人,市级76人。省级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省级传承基地7个。
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不断加强。五年来,市文广新局积极开展对外对港澳台文化工作,从2014年起,连续成功举办两届广东省(汕尾)“马思聪杯”小提琴邀请赛。2012年以来,我市组织4批次文化艺术团队先后赴印尼、新加坡、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美国进行访问演出和文化交流;组织稀有剧种剧团赴香港演出250多场;组织艺术团队参加国内展演参评90多批次多次,提升汕尾形象和文化影响力。
市文广新局在新闻出版广电民生工程取得新成绩,推进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同时,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创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下放、转移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编制权责清单,推行行政审批标准化,全市5家国有文艺院团完成体制改革任务,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不断向前,社会力量投资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热情高涨。
汕尾翻译公司推荐阅读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