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创均”东风 促教育发展 —— 全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纪实
汕尾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所有,转载如有侵权,烦请告知删除!
华侨管理区的群众欣喜地发现,区内各中小学校新建了功能室,还配置了一大批仪器设备和图书。此外,校道完成了水泥硬底化建设,校园新添了篮球场、排球场、沙池、器械场、塑胶跑道、硬底化跑道等……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正是我市教育“创均”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有力例证。
自推进教育“创均”工作以来,全市各地的办学条件大为改善,教育综合实力逐渐提升。7月2日,在广州召开的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会暨对广东省义务教育发展督导检查反馈会上,国家督导检查组宣布陆丰市(含华侨管理区)、海丰县、城区(含红海湾开发区)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评估认定标准。至此,我市全部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认定。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奇珠说。为加快改变汕尾教育落后面貌,市委、市政府紧扣中央大力扶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政策部署,抓住汕尾海陆丰革命老区纳入全国贫困革命老区扶持范围的契机,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将教育列入“十三五”规划“三大攻坚战”之一,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举全市之力大打教育攻坚战。今年3月1日,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召开了1300多人参加的全市教育攻坚战动员大会,动员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狠下决心啃下教育落后这块“硬骨头”,坚决打赢教育攻坚战,推动汕尾教育率先实现跨越发展,彰显市委、市政府的决心。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只有优化整合资源,才能促进教育公平。我市通过对各县(市、区)学校的布局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整,严格对照“创均”的11项标准和20项办学基本条件,对每一所学校进行查漏补缺、精心打造,有效地缩小了校际、地域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如何在历史欠账较多、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抓住“创均”时机补齐短板?这是摆在各县(市、区)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推进教育“创均”工作,城区向银行贷款2.3亿元,海丰县采用PPP融资模式,陆丰市采取分期付款、逐年偿还本息的方式……各县(市、区)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改善教学环境,对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校舍、设施设备进行全方位的建设、充实和完善。其中,海丰县实现教学教育资源“班班通”和宽带网络“校校通”;陆丰市建立第一个县级教育云平台,全市班级基本实现“三通两平台”。
同时,我市规范招生行为,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均能得以相对公平、优质的教育,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要求。红海湾开发区坚持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原则,以街道为区域划分学区,开展适龄儿童少年摸底调查工作,确保适龄儿童100%入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试入学,不设任何形式的选拔性考试,没有设重点校、重点班,不存在择校现象。城区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纳入本区教育发展规划的财政预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同等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实行免试、就近入学。
近年来,我市着力打造教育系统钢的班子、铁的队伍,建设强师名师队伍和优秀校长队伍,充分发挥校长的“带头人”作用,加快提高全市师资素质。为打造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城区认真开展以“弘扬高尚师德、塑造教师形象”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采取区内教师选调、教师自愿申请交流和选派优秀教师跨校支教交流等形式,不断完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海丰县实施城乡学校“一校扶一校”结对帮扶,建立县城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服务制度,每年从县城学校选派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从农村学校选派教师到县城学校交流锻炼。三年来,海丰县共有955位教师参加县域内校际交流、轮岗。
去年底,陆河县率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该县牢牢抓住标准化学校建设这个关键,在方法措施上实行“三分解、四统一”。“三分解”即中心幼儿园建设和户外宣传任务分解到镇;校舍建设任务分解到镇村;校舍维修、小额购置、设施设备维护任务分解到校。“四统一”即电脑统一采购;功能室统一装配;校园文化统一设置;信息化平台统一安装。经过三年的努力,该县如期实现教育强县和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目标,并力争2017年通过教育现代化先进县的督导验收。
教育公平,成果在一步步显现,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使我市教育交出喜人”成绩单“:近4年来我市高考成绩一年上一个新台阶,一本上线人数逐年增长,从2013年的718人,上升至2016年的1398人。今年高考4所市级以上示范高中一本入围人数达100人以上,1名学生被北京大学录取。
汕尾翻译公司推荐阅读
随机文章